稻米病蟲害

水稻穗稻熱病
如附圖
葉稻熱病
發病環境:一期作較易發生。一期稻作插秧後45~60天(3月中旬至5月上旬,以清明節前後一星期較易發生)。發病適溫25~28℃;溫度高低不定會降低稻的抵抗力,有利稻熱病發生。相對濕度90%以上或露水至上午10時未乾。
病徵:初期先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,如環境適合,擴大成紡錘形,此時病斑周圍呈黃色,中間赤褐色,內部灰白色,嚴重時葉片枯萎甚至全株枯。






穗稻熱病
發病環境:一期作(5-6月間),抽穗期逢多雨或多濕最容易發生。
病徵:主要發生於穗頸、枝梗、穀粒及護穎等部位,其中以發生於穗頸者對產量損失較嚴重。一般穗頸及枝梗上病斑呈淡褐色或暗褐色,穀粒之病斑則為暗灰色或白色,發病後穀粒不充實或為不稔粒。
白葉枯病
病徵:
●初沿葉緣產生黃色條斑,條斑之周緣呈波浪狀,或葉緣呈蒼白黃色條紋。
●如發生在插秧不久之感病品種幼苗,會造成急性萎凋而枯死 。

纹枯病
病徵:
●初期在葉鞘上形成灰綠色水浸狀的橢圓形病斑,後來逐漸擴大變成中間灰白色邊緣褐色,有時數個病斑癒合成虎斑狀
●稻穗被害則局部呈污綠色,後腐朽枯死。
胡麻葉枯病
病徵:田間及苗床皆會發病,病徵首先出現在老葉或外圍下位葉片,病斑呈現圓形,會受葉脈限制呈現不規則,病斑邊緣暗褐色並有一黃暈,葉柄亦會受感染。
二化螟
●在台灣一年可發生4-5個世代,在水稻分蘗期受害可造成「枯心」,孕穗期後受害,形成「白穗」。
●第一期作較嚴重,二個主要高峰 期為分蘗盛期(3月下旬)抽穗期(5月上、中旬)。
●稉稻較秈稻受害輕。
幼蟲潛入葉鞘內危害,被害部位黃化,稱之為側黃葉造成側黃葉,至第二齡期即蛀入莖內危害,老齡幼蟲在稻稿或遺株之稻桿內化蛹。
●於分蘗期形成枯心,孕穗期以後造成白穗或半白穗,被害莖內充滿黃褐色糞便。
●防治必需在蟲未蛀入莖內危害前實施。
褐飛蝨
●每年繁殖8~11世代,具長距離遷移能力,性喜高溫多濕的環境第二期稻作乳熟期至糊熟期間為害最嚴重。
●成蟲及若蟲危害時,群集於稻叢基部刺吸稻株養液為食,被害株之基部常可見污濁之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之煤污病。

●族群密度增加時,則可導致稻株黃化,影響稔實率。中度被害田,枯萎倒伏情況常呈不規則之圓圈狀,嚴重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,稱之為「蝨燒」。
縱捲葉蟲(瘤野螟)
●每年繁殖6~8世代。
●對二期稻作所造成的危害通常較一期稻作為嚴重。
●二期作水稻的分蘖期該蟲即陸續出現,而孕穗末期至抽穗期間為其發生盛期。
●成蟲夜間活動,具慕光性,白天則棲於潮濕陰涼之稻叢或雜草叢中。

●一齡幼蟲會啃食葉片表皮形成細微白線之食痕,幼蟲二齡後將葉片兩邊綴成縱苞,藏身其中啃食葉肉,僅留白色的下表皮
●發生密度高時幾乎整株葉片均會遭受危害,造成白葉滿田,對水稻之生長和稻穀之稔實率及產量影響甚鉅。

稻苞蟲
●發生4~5世代。
●三齡之幼蟲將2~3葉片牽結成稻苞,藏身苞內,夜間外出蠶食葉片僅留中脈;成蟲白天活動 。
●二期作水稻分蘗期危害嚴重。
●二期作水稻收穫後遷移至附近之禾本科雜草,以幼蟲越冬,待暮春或初夏水稻分蘗期後再遷入稻田危害。